美欧接连放弃对华“脱钩论”,为什么中国仍不满意?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近日应邀出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为其履新举行的欢迎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如果用“去风险”为“脱钩”打掩护,就会给两国关系埋下更多钉子。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就“去风险”表态。此前5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共同会见记者时,对欧方声称的“去风险”表示关切,称“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去风险”(De-risking)是近一段时间密集走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新说法,曾经大热的“脱钩论”,反而开始逐步降温。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畅谈“绿色交易产业计划”,要旨是加强欧盟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安全保障,其中一项举措是要求与中国进行“开放和公平”的贸易,批评中国对新能源产业“大量补贴”,提出对华关注“去风险”而不是“脱钩”。冯德莱恩3月30日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欧洲政策中心…

布林肯走了,有些进展,这很好

🇺🇸 布林肯访华结束了。北京雨后,夜空如洗。应该以怎样的历史眼光与未来前瞻来审视这次访问?▲ 2023年6月19日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离开北京。一、布林肯主动上门是我们斗争斗出来的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成功会晤,本来中美关系面临止跌企稳、重返正轨的契机。但是2023年2月以来,美方抓住“流浪气球”小题大作,布林肯单方面宣布取消访华,蔡英文“过境”窜美又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国向来不挑事,但事情来了我们必然会坚决斗争。近几个月来,中美进行了激烈较量,美方没占到便宜,慑于我们的坚定斗争意志,又感受到国际社会的担忧,开始着急从危机中翻篇。这一轮的战略对峙中,显然是美国先眨了眼。这段时间,美国虽然明里暗里也没少做坏事,但毕竟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态度确实端正了点,姿态也放低了些。不管是拜登还是布林肯,都多次公开“喊话”称希望与中方重启高层互动,加强管控,防止风险失控。…

王毅会见布林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王毅说,国务卿先生此次北京之行正值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关键节点,需要就对话还是对抗、合作还是冲突作出选择。历史总要向前发展,中美关系终究也要向前发展。开历史倒车没有出路,推倒重来更不可取。我们要以对人民、对历史、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扭转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滑,推动重回健康稳定轨道,共同找到中美在新时期的正确相处之道。王毅强调,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根源在于美方抱持错误的对华认知,导致错误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历经波折,美方有必要深刻反思,同中方一道,共同管控分歧、避免战略意外。中美关系要止跌企稳,当务之急是把两国元首共识真正落到实处。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最重要的是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作为根本遵循。王毅深入阐释了中国发展振兴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

汪文斌:美方不要幻想“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打交道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2023年6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问:据报道,14日,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国务院亚太事务助卿康达就布林肯访华向记者吹风。坎贝尔称,美对华政策是一贯的,即同中国竞争,但不寻求冲突、对抗或“新冷战”,而希望负责任管控竞争。美方将寻求管控竞争并在利益相符问题上合作。康达称,布林肯访华期间,美方将围绕三大目标同中方进行坦诚、直接、建设性沟通:一是建立开放、有力的沟通渠道;二是重申美价值观和利益,明确、坦率提出美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关切;三是探索在符合美利益的议题上开展合作。美方并不期待通过此访取得某种突破,或是改变两国互动方式。中方对此有何回应?答: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美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双方应该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找…

“脱钩”改成“去风险”,美国对华用新词!3个细节不容忽视

最近一段时间,“去风险”取代“脱钩”,成为西方政客谈论对华政策的新热词。“去风险”(De-risking)为何突然火了?这一表述率先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使用,她在今年3月底阐述对华政策时,首次抛出了对华“去风险”的概念。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美国政府也频繁使用“去风险”的论调。七国集团(G7)峰会公报称,致力于对华“去风险化,而不是脱钩”。5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次鼓吹“去风险”。他在出席“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后对记者称,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布林肯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从之前的“脱钩”到现在的“去风险”,美国对华政策措辞变化背后,有三个细节不容忽视——1、“脱钩”太硬、“去风险”稍软,美国换个话术目的仍是纠集盟友对付中国。从首次提出,到广泛使用,“去风险”这词出现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什…

香格里拉对话会周末将登场,学者:中美仍有非正式互动的可能性

第20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将于6月2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行。学者认为,今年乌克兰问题,以及亚太地区的气候、安全等问题都将是焦点议题。而会上最大关注点仍将是中美关系,以及台海问题。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即将在新加坡登场,中美关系过去多年都是香会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而过去一年“气球事件”等问题让两国关系越发紧张,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两国将在本届香会上如何表态备受各方关注。自动播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李明江:美国对华政策和美国在印太地区有一些新的动向、美国对这个地区的一些承诺、中国的应对、中国对周边国家还有中国如何处理周边这些安全问题,这些大家都会非常关注。目前,中美两国防长都确认出席香会,李尚福将以“中国的新安全倡议”为主题在会上发言。不过由于美国仍将李尚福列入制裁名单中,中方拒绝和美方正式会谈。学者认为,中美还有其他非正式…

基辛格百岁之际接受采访,呼吁美国克制,不要盲目对抗中国

5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迎来100岁生日。《华尔街日报》5月26日发布了对基辛格的采访,基辛格就中美关系发表了看法。基辛格说,美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在外交政策上不追求自私的目标,但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还认为拜登的对华政策并不比特朗普的好,“两者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他们的政策都是宣布中国为对手,然后迫使中国做出我们认为能够阻止其实现目标的让步”。基辛格强调,为了防止与中国发生战争,美国需要克制,不要盲目地对抗,而是寻求对话。基辛格还指出,中国寻求的是安全,而不是世界霸权。

白宫对华政策出现分歧,原因不简单

直新闻:对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一事,你怎么看?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注意到,外界普遍把这件事情看成是中美关系解冻的一个重要迹象。不过,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当前的中美关系并不具备解冻的客观条件和外围环境。因为截至目前,拜登政府近来还不断在高科技领域加大对中国的所谓“制裁”,尤其是刚刚结束的由美日主导的七国集团峰会,还重点讨论了中国的所谓“经济胁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两国之间的意气上来说,还是按照力学上的惯性,中美都应该会继续博弈下去,中美关系也应该会继续螺旋式恶化下去。然而,事实情况却是,两国关系却逆势而行,出现了破冰的迹象。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中美两国的执政者并没有听之任之让两国关系继续“自由落体”,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意气用事破罐子破摔,而是在沧海横流中果断采取了力挽狂澜的措施,准备要逆转中美关系螺旋式下行的…

美媒:从对华“脱钩”转向“去风险化”西方意图何在?

参考消息网5月25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22日刊登题为《从“脱钩”到“去风险化”:西方对华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的文章,作者是达米安·卡韦。全文摘编如下:如果外交官开始上TikTok,“去风险化”肯定会成热词。这个词在一些官员中突然流行起来,他们都试图挣脱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同时又不想跟该国完全断绝关系。七国集团(G7)峰会日前发表的联合公报就明确表示,这几个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目前会致力于“去风险化,而不是脱钩”。用“去风险化”的表述是为了听起来更温和、更精确。它反映了在如何应对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这个问题上,有关的讨论出现了怎样的演化。但这个词在金融政策领域也有着令人困扰的历史——鉴于有关去风险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我们不如做一些了解。“去风险化”与中国的关联始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3月底的一次讲话,当时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与法国总统马…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履新,对中美关系意味着什么?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陈青青】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消息,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美履新。多名分析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驻美大使的履新是近期中美高层重启接触和互动的又一进展。谢锋有多年对美工作的丰富经验,行事风格稳健灵活,稳定当前复杂而脆弱的中美双边关系将成为其赴任后的首要任务和挑战。驻美国大使谢锋抵美履新,图源中国驻美大使馆不过,专家普遍对记者表示,近期中美高层接触的重启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的实质“解冻”,在美国对华战略判断和以打压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思路未变的情况下,很难期待中美关系在短期内有实质性进展。据中国驻美大使馆发布的消息,5月23日,谢锋抵达美国后在纽约机场与在场的中外媒体及各界人士交流互动。他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为了捍卫中国利益而来,这是我的神圣职责。我是中国人民的使者,为了增进中美交流合作而来,这…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