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后,一大批外国新教材是如何引进的

作为“国家队”、主力军它的发展一直与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命脉紧密相连5月18日,高等教育出版社迎来70年社庆。原总编辑、在高教社工作了35年的张增顺作为老同志代表在社庆座谈会上发言。他说,高教社作为国家队,一直紧跟国家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求。这是它的特别之处,也决定了它今天的发展和地位。“高教社的发展,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课前到手,人手一册,印刷清楚”高教社里保存着一本被水浸泡过的旧书《力学》,版权页上有“1954年4月第一版”“000001号”字样。1954年5月,在商务印书馆公私合营基础上,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图书,就是这本《力学》。最初,高教社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负责出版高等学校所需的全部理科、部分工科、大部分农科和小部分社会科学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普通课和基础技术课教材。编辑部…

印度竞争最激烈的“公考”剧告诉我们什么

《12年级的失败》海报。图源网络作者 | 裴思童编辑 | 从玉华2009年,一部讽刺传统教育体制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火遍全亚洲,成为许多中国人对宝莱坞电影最初的印象。15年后,该片编剧重归教育议题,制作出2023年印度电影市场的年度黑马——《12年级的失败》。如果说《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的是3名精英院校的高才生如何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梦想,《12年级的失败》则将视角延伸至印度更广阔的基层土壤,指向了一个更为沉重与现实的主题——印度公考。“考公”,这是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议题。2024年度我国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次,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57∶1,而在印度,这一比例大概为一千多比一。印度联邦公务员委员会(UPSC)组织的印度国家公务员考试(CSE)被认为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NDTV)报道,2022年,印度有近115.2万名考生参与国考,最终仅有933人成功通…

学历贬值后,大家说不定反而越来越淡定

上一篇《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反响特别好,当然也有极少量不同意的,有些人总觉得“艰苦”、“每一代人都得受点苦”,“人不能过得太舒服”是天经地义的,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反串还是认真的。不过也正常,咱们写这些东西,目的并不是说服谁,而是把一部分人心里可能已经感觉到,但是却不一定成型的想法说出来。换句话说,所有博主都是读者的嘴替。我以前观察美国人对学历的理解,发现他们有这么几个特点:1、提到大学,他们主要区分是“上过大学”和“上过藤校”。2、老百姓对研究生什么的特别不上心,以至于很多名校的研究生被“亚裔”给垄断了。3、普通家庭鸡娃的积极性非常差。现在来看,以前不理解只是咱们没发展到那一步,发展到了,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如今已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我们的大学分成了三种:顶级名校或者985以上;211;其他。这是三个生态位,除非你是那种特别天才的人物,否则就…

八十年代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文自由精神的黄金时代

(一)最近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大家不禁感叹,整个庆祝典礼最耀眼的校友代表,比如易中天、陈东升、毛振华、雷军、邓晓芒、赵林、黄进等等,都是八十年代毕业的,武大最受尊敬的校长刘道玉和教师冯天瑜、韩德培、马克昌、杨小凯(仅有高中学历,刘道玉破格提拔为讲师)等等,也都是活跃在那个年代的。无疑,80年代是武汉大学一个多世纪办学史上最光辉的时期,这是全体武大人和全社会公认的。其实不仅仅是武大,就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大、深圳大学等学校来说,校友们最引以为傲的时代,也无一例外是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校领导丁石孙、江平、朱九思、章开沅等人,也都被校友们视为“永远的校长”。所以说,8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黄金年代。(二)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个年代的奇迹是怎样造就的呢?或者说哪些因素促成了高等教育的“80年代现象”呢?以及80年…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作者:中村修二来源:左思右想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中村修二本文作者中村修二,日裔美籍科学家,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批评整个东亚教育体系,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中日韩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中村修二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他上学时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

提油助选?民进党当局推“读书3年当兵1年”惹众怒

近期,台教育部门推出男大学生读书三年当兵一年的“3+1方案”,再度点燃两岸“战争与和平”的话题。所谓“3+1方案”,即让台湾地区大学生将四年大学学业在3年就读完,剩下1年时间去当兵。中国国民党“2024”参选人新北市长侯友宜25日怒批,蔡当局此举根本是要让年轻人赶快上战场。侯友宜质疑,民进党在如今的台海局势下抛出此议题,是否是要让年轻人赶快上战场?让年轻人远离战场、进入职场才是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侯友宜还痛批,“民进党当局要让民众及年轻人看到希望,不要硬推不成熟的政策,不然就是个鸭霸‘政府’!”侯友宜竞选工作室发言人吕家恺表示,民进党“3+1”方案,根本是一种对未来人才的抢夺行为,学生发展应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该被迫缩短学习时间,来解决“政府”的无能。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台陆军退役中将吴斯怀也痛批,所谓“3+1方案”根本是“削足适履,搞乱教育体制,造成人心浮动,让家长忧心未…

炒作“孔乙己”贬损大学生的背后,职业教育究竟是不是一条出路?

✪ 周忆粟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导读】今天的年轻一代,是真难——不仅难在就业、家庭、生活等具体的人生困境上,也难在整个社会对年轻人的狡黠支配和舆论压力上。近期,一场“当代孔乙己”之争引发关注。表面上,所谓“孔乙己文学”似乎源于少数年轻人的自嘲,但在各路媒体的炒作和放大之下,鲁迅笔下那个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被广泛用来比喻当代青年学子,暗指其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读书人的架子)。有评论认为,把年轻学子的困难归因于他们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一味贬低学历和学子,未免忽视了更深层的原因。而且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刻。其中一个颇有争议性的方向,便是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动的职业教育改革。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相比一般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更是一种“技能形成的制度”,与产业关系、劳动力市场甚至广义上的社会政策密切联系在一起,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就业…

教育部江西省启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原标题:教育部江西省启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来源:江西日报  教育部支持江西把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3至5所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单独转设或与省内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并组建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支持新设2至3所由大型企业集团举办的非营利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8月24日,教育部、省政府在南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部省共建江西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根据《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部省将合力把江西建成中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训高地、职业院校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在发布会上表示,继东部山东、西部甘肃之后,部省在中部地区江西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基本形成东中西联动之…

美媒:为什么每年有60多万中国学生出国学习

原标题:美媒:为什么每年有60万中国学生出国学习美国《华盛顿邮报》12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教育体制造就了一流的评测成绩。那为什么每年有60万中国学生出国学习? 在12月初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度评测结果中,中国排名第一。同样在2018年,66.21万中国学生选择到海外留学。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真是世界最好的,那为什么中国学生渴望离开呢?以下五点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第一,中国学生学习时间长、满意度最低。值得夸耀的PISA成绩掩盖了一些重要细节。中国学生每周平均学习55个小时,比PISA公布的学习效率最高的芬兰学生多出约20个小时。第二,中国学生出国寻求更全面的教育。2018年在美国的110万左右外国学生中,包括36.95万中国大学生和接受短期培训的人员。第三,中国留学生有抱负、也充满焦虑。许多中国学生觉得,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既陌生又古怪,要提交各种材料,如个人陈述和推荐信,还包括对…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