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齐邦媛去世:文学永远会是一部分人“必要的坚持”

3月28日凌晨1时,曾以《巨流河》为人所知的作家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1924年2月19日,齐邦媛生于辽宁铁岭,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到台湾,1968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1969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迄今。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地区,将台湾地区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贡献。2004年,她在80岁的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了回忆录《巨流河》。作品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将历史大事一件件娓娓道来,她细致深入的讲述,以及所包含的历史沧桑之感,使作品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巨流河》推出后曾获包括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大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本报在奖项揭晓后就此专访齐邦媛。…

《金瓶梅》:社会腐败的警世通言

现在还有一些人谈《金》色变, 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 唯恐避之而不及。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 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 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 长期被列为禁书, 但与此同时, 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 “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 无目者也。”远的不说, 就以“五四”以后的一些名家的看法来说, 就值得我们注意。这里举三例。如鲁迅说:这部书是“著此一家, 即骂尽诸色”, “同时说部, 无以上之”。就是说, 小说通过描写西门庆一家, 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各色各样的丑类, 同时代的小说没有比它更好的。稍后, 在上世纪30年代, 郑振铎接着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 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

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逝世,享年89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大学方面获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史家孙玉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13日1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公开资料显示,孙玉石,辽宁海城人,满族,中共党员,1935年11月16日生,1955年毕业于鞍山市第一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先生。孙玉石1964年留校担任助教,1969年任学校宣传组宣传干事,编辑《北大通讯》以及《新北大》校刊。1976年调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1983年、1994年分赴日本东京大学、神户大学任教,开拓并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1985年晋升教授,1989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孙玉石1989年至1994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97年被聘为国家教委中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起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科副主任委员。2003年1月退休。据中国作家网…

AI小说得奖,作家要丢饭碗了?

“你的作品《机忆之地》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最近,一份科幻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颁给了一位署名“@硅禅”的作者,而其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与此同时,沈阳则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布,这篇小说是由AI写作而成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AI写作获得文学奖,这在文学史上应该是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虽然这一奖项并非文学界的顶级奖项,但结果依然让人感到震撼:AI写作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吗?作家是不是要丢掉饭碗了?此前,在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就直言:“早晚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科幻作家或其他作家。”他还表示,未来科幻作家会沦为非主流,“类似于现在的皮影戏”。评审细节显示,这篇作品被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参与评选,6名评委中有5名不知道这篇小说是 AI创作而成的,有3位投票同意推荐这篇小说。根据该奖项的评奖规则…

AI小说得奖,作家要丢饭碗了?

“你的作品《机忆之地》在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最近,一份科幻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颁给了一位署名“@硅禅”的作者,而其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与此同时,沈阳则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布,这篇小说是由AI写作而成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AI写作获得文学奖,这在文学史上应该是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虽然这一奖项并非文学界的顶级奖项,但结果依然让人感到震撼:AI写作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吗?作家是不是要丢掉饭碗了?此前,在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幻作家刘慈欣就直言:“早晚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科幻作家或其他作家。”他还表示,未来科幻作家会沦为非主流,“类似于现在的皮影戏”。评审细节显示,这篇作品被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参与评选,6名评委中有5名不知道这篇小说是 AI创作而成的,有3位投票同意推荐这篇小说。根据该奖项的评奖规则…

4次陪跑诺奖:这个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

作者:荠麦青青今天 (10月5日)下午7时,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获得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 。而此前呼声甚高的中国女作家残雪抱憾与诺奖失之交臂。英国博彩公司的预测榜上,残雪曾4次上榜,今年她首次名列榜首。● 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消息传来,很多人纷纷打探:残雪是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并非一个声名煊赫,被广为人知的作家。2012年,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莫言如此推崇残雪并非一己之好,问鼎诺奖之前的莫言,或许并不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而在中国读者中鲜为人知的女作家——残雪,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其实远超莫言。● 莫言有人说残雪是个奇迹:“她长得村,穿得土,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怪…

俄国文化有一种伟大的病态

01有个网友问过一个问题:俄国的文化这么辉煌灿烂,可为什么俄国却如此步履维艰,总是会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级错误?这个问题我以前就想过。我的个人看法是:俄国的文化虽然辉煌灿烂,但是它就像俄罗斯这个国家一样,本身就有致命的缺陷。而且,俄国文化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种缺陷。这种缺陷培养了一种深刻,一种病态的深刻。俄国文化的核心是文学。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是一种巨无霸的存在。你要问当时的欧洲作家:“现在哪个国家的小说最好?”他们会众口一词地说:俄国。毛姆是个典型的英国人,对俄国人神神秘秘的宗教情结很不以为然,但就连他也不敢放肆。毛姆说文学史上有四个顶级的小说家,俄国占了两个: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剩下两个是狄更斯和巴尔扎克。人人都说俄国小说好,俄国小说也确实好。现在时过境迁,回过头来再看这所谓的“四大小说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比狄更斯和巴尔扎克高…

文学作品中的兔子

文 | 何映宇冷枚《梧桐双兔图》兔子这种小动物人畜无害,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兔子也是非常常见的出场角色。龟兔赛跑的故事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在《西游记》中有一段玉兔精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在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笔下,“兔子”哈利·安斯特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角色——一个一碰到问题就像兔子一样撒腿就跑的人。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为他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奖,可以说,这是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兔子。兔年,我们也来谈谈文学作品中的兔子。玉兔精是公的还是母的?虽然南北朝时《木兰辞》的作者已经能朴素地分辨兔子的雌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但是相当多的人仍然认为兔子是望月而孕。晋张华《博物志·物性》:“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见也。”明张瀚《松窗梦语》:“兔视月孕,以月有顾兔,其目甚嘹。今人卜兔多…

又一位大师走了!他出的书,时髦青年曾人手一本

柳鸣九常常自比为“浅水滩上的芦苇”。作者:许晓迪编辑:付玉梅法语翻译家柳鸣九15日凌晨在京逝世,享年88岁。2017年,《环球人物》记者在医院见到柳鸣九。老人身体虚弱,几乎没有力气站起身来。拍照时,他坐在沙发上,微微抬头,斜看向窗外,眼神明亮,若有所思,一如30多年前在法国文学家萨特墓前的留影。当年,47岁的他初次访法,意气风发;如今,相比不少仍然举步轻捷的老同学、老同事,白发苍苍且“被帕金森氏收归门下”的他,衰老得有些快。他似乎把自己“用”得太狠了,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编书、译书、写书,把全部的学识和岁月都化为书柜里的一册册著作:从《法国文学史》《巴黎对话录》,到《雨果文集》《加缪全集》《盗火者文丛》《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他的论著和译作结集为15卷的《柳鸣九文集》,共计600多万字。距那次见面不久前,柳鸣九又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秉笔直书,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望…

金句化的张爱玲,与真实的她差得有多远?|百年诞辰

原标题:金句化的张爱玲,与真实的她差得有多远?|百年诞辰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  (本名张煐)  在上海租界的一个贵族宅邸出生。她的家境颇有些《红楼梦》的意味,家世显赫,却已然凋零。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女孩将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转眼间,今天已经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可料想,纪念她的文章也将纷纷发出。与上个世纪同时代的诸多作家一样,她也进入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而他们中如今还能被大量读者阅读的已经非常少了。张爱玲是其中之一。  毫无疑问,张爱玲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她的情感经历、日常生活、散文随笔中冒出的遐想,以及作品里被摘录的金句——“出名要趁早”“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些零散的资料如同飘浮在空中的花瓣,塑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又空洞迷离的张爱玲。  2020年9月2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