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东人最后的警告,他确实眼光如刀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祝越在中学与西学之间,梁启超走了中间道路,但于个人而言,他却是信仰“趣味主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做起事来始终兴味盎然。想象自己正采访梁启超。他的额头很宽,双眼皮下的眼珠炯炯有神。初见时,他的嘴唇应当是抿紧的,脸上自有一种端正与泰然,然而真正聊起来,他的热忱便藏不住了,顺着言语的跳跃,沿着眉眼的动态,像是迫不及待地要扑到你跟前来。梁启超谈话的主题该是什么呢?大约还是他最为关注的事业:制度的变革、文明的更新、国民的教育。他的言谈想必也像演讲、作文一般汪洋恣肆,既有传统歌赋的层层类比,又兼具白话文的通俗与浅白。然而,再往下,关于他自己呢?可供我们想象的素材不多了。我们当然知道梁启超是什么人,康有为的学生,参与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又通过《时务报》《新民丛报》,在中国危亡之际为国人带来新鲜的西方思想。我们知道,他博学、爱国、革新,但在这些宽…

金灿荣:单方面冷战已经开始,中美有五对突出矛盾,最后一对矛盾最特别

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央在2018年6月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到了二十大,中央对这个论断稍微改了一下,叫“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现在世界上乱得很,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还在进行,朝鲜半岛也不平静;全球经济也很低迷;中国国内需求不振。这些乱象都印证了中央的判断,“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的理解,“百年变局”是指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什么说是五百年呢?因为百年变局的核心内容是“东升西降”,过去五百年绝大部分时候是西方在引领人类的进步。按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近代人类历史的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横霸天下。过去五百年,为什么西方能够横霸天下?我的理解是,在过去五百年西方有两件事情做对了,一件是地理大发现,一件是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西方超越我们,工业革命加科学革命使得西方就实现了文明升级碾压我们。新航路开辟人类历史…

谁拿王家卫的《繁花》和郭敬明比,罚他看一辈子郭敬明

看《繁花》不能轻易用“封神”二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集有多惊艳。01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繁花》就是我的“心头爱”。02太喜欢《繁花》了,感觉好些年好些年,都没看过这么带劲的剧了。03这段时间对我而言,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7点半,守在电脑前看《繁花》。04看第一集的时候差点弃剧,没想到两集之后如此精彩,而且越来越好看,真的是好看死了。05剧情,演技,构图,光影,语言,节奏,意境,配乐,无一不妙,无一不精,太绝了太绝了,我连1秒都舍不得快进,上个卫生间都要按暂停。06剧中每一个人,我都特别喜欢,哪怕是只有几分钟戏码的小角色,比如饭店的小领班,比如小卖部的掌柜,比如踢球的范志毅,也是那么活色生香,也是那么丰富立体。07有人批评《繁花》,说拍得太假了,“1990年代的黄河路,哪有这么繁华香艳,哪有这么纸醉金迷,这明显与时代不符。”其实王家卫早就想过这一点,但他之所以把黄…

是什么促使人们把“国”与“清廷”分开?

文章原题: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以章太炎为例文 | 王汎森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对过去的记忆如何在现实政治行动中发挥作用。全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国粹运动与汉族历史记忆之复返——尤其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的记忆。从道光、咸丰以来,这一段历史记忆便逐渐复苏了,在这篇文字中主要是以晚清最具领导性、而又与革命行动最为密切的章太炎及国粹运动为主。第二,在召唤历史记忆之时,原本已经成为潜流的一些汉族生活仪式,是否重新浮现,并被赋予政治意义。最后则想谈谈在近代国家构成中,这一些记忆资源在现实行动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章太炎壹“过去”在现实上并不存在,但是在清朝末年关于未来国家建构的论辩,尤其是“革命”与“君宪”的论争中,“过去”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最后是革命派胜利。这批革命志士已不再像清朝政权正式取得汉族士大夫的信仰之后的世世代代,把所谓“国”和满族政权视为…

捐了13亿的雷军,却在网上被骂惨…

民营企业家的苦,只有民营企业家自己知道。雷军们面临的环境是越来越复杂了,请给雷军们一个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一代人的锐气在求饭碗时耗尽终究让人叹息,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的雷军、马化腾走出校门后,雄心勃勃,敢于创业,敢于面对失败,甚至屡败屡战,永不放弃。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华诞。当天,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该笔捐赠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雷军表示,此次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小米与雷军一时风头无两,当然,我相信雷军不是为了出风头捐13亿,而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武大何以有雷军?雷军何以有实力捐赠13亿?在我看来,一切皆因为背后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没错…

教授低龄化是国家学术依附性的表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

✪ 刘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导读】近年来,高等院校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考核屡屡引发争议,一些人对近代中国的“少年成名”时期颇为怀念。那时20出头便任名校教授、30来岁主掌名校者大有人在,全国出现了一个30来岁少壮派的洋派名教授群。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是近代中国独有的现象,这看上去是教授年龄问题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问题,实质则更为复杂,其背后牵涉中国学术的独立性、自主性问题。作者分析,从清末开始,新式高校勃兴,高端新式学人供不应求,教授缺额严重依赖于留学归国人员,使后者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许多本土学者却被挤压。1922年从北大毕业的陶希圣,因出身本土,只能挣扎于下层知识界;1925年萧一山以北大高材生的身份往教清华,深得梁启超欣赏,然而只能屈居为讲师,张恒寿1932年大学毕业,1952年进入河北师范学院后仍是副教授,当时已年届半百。这无疑使…

冯唐:我是个笨人,我从不走捷径

他说,中年创业,是在“用最不堪、最惨的方式,来试图摆脱中年危机”。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编辑|周春林头图摄影|邓攀喜爱冯唐的粉丝,很难接受文字彪悍的他已经52岁了,他自己则选择 “用最不堪、最惨的方式,来试图摆脱中年危机”。冯唐看起来瘦了,在伦敦的日子,不瘦也难。那段时间专注而自在:远离人群、饭局和无效应酬,一个人跑步,看书,录课。他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结巴,“而且是个社恐,如果有条件,我一定不说话。”不过,他现在跳进了一个以“说话”为主要产品交付形式的创业项目。从“决定回来”那一刻起,他再次拧紧了发条。5月中旬,他从伦敦动身回国,16日落地上海,接着奔赴北京。采访前,助理拿出一个袋子,提醒他换件儿内搭,那是一件印着“成事”字样的白T恤。成事,是冯唐“学术研究”的小宇宙,也是他“衰年创业”的圆心。今年4月,他对外官宣创业,做起“成事不二堂”堂主。他放出豪…

“新十条”发布100天后,北京还是不让初中生跑1000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距离2022年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纸巾,已经过去整整100天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绝大部人距离新冠感染康复已经超过2个月,阳康后被叮嘱的种种“禁忌”早都被抛诸脑后。曾经被有心人鼓吹着吓坏了大家的“新冠后遗症”,也在舆论中没了踪影。你以为一切都过去了吗?太天真了。在北京市教委看来,考虑到三年疫情对同学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了“坚持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上”,初中生们仍然不能参加1000米跑等体育活动,而是要特意控制,采用慢跑、快走等方式来完成。3月1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今年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调整为【合格考】,采用【参与即合格,合格即满分】的评分机制。也就是说,原本男生必考的1000米和女生必考的800米,现在只要考生出现在跑道上,哪怕你一边背单词一…

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文学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情,自称“当代孔乙己”蔚然成风。央视网发文,给了好大一碗鸡汤,没想到“当代孔乙己”们不领情,又闹出一场风波。悲情,而又滑稽。“家里花了那么多钱”,关别人什么事?自打梁启超写了《少年中国说》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媚青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动辄“他们还是孩子”,堵住了很多该说的话。18岁法定成年,到20挂零了还是“孩子”,甚至30来岁了继续“孩子”,咄咄怪事。央视这次哄“孩子”吃瘪,算是一个教训。该讲道理的就要讲清楚,哄是哄不好的。哪怕句句扎心,也要说出实话。很多“孩子”说,家里花了那么多钱,就要是为了让我进工厂打螺丝的吗?悲情可以理解,但是道理还是要讲的。“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是人力投资的成本,“孩子”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成本就该获得高回报。这就是不讲道理了。成本直接影响…

杨念群:我更关注中国历史上政治运行的特征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称呼中,杨念群有时会被唤作“杨公子“。这一雅号源于其名望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是石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母亲是北大地理学教授;祖父杨公庶是留德的化学博士,曾跟随张治中参与过国共和谈,祖母乐曼雍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三小姐;外公吴鲁强是麻省理工的化学博士,外婆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倘若把家族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写出《创业史》的柳青是他的大姑丈,钱锺书和杨绛的外甥女是他的大伯母,梁思成、林徽因是他的舅公舅婆……当然族谱中最闪耀的两个名字,无疑还是他的曾祖杨度和曾外祖梁启超。其实,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的杨念群自己从没在意过这件事。他反而有意与先人拉开距离。不过,家族基因有时还是会在他身上流露出些许痕迹。他自幼不缺书读,不仅祖父有藏书,周围的邻居都是大学者,每家的书房都是他的阅览室。在漫无边际的阅读中,他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对文史的嗜好。而在治学…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