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0年育有3子,妻子称遭丈夫强奸,男方或判3年以上

▲尹某和武某在农村的家红星新闻记者丨王震华 发自 河南濮阳编辑丨郭庄 责编丨魏孔明2023年9月1日,经当地检察机关批准,尹某被河南濮阳县警方以涉嫌强奸罪逮捕,报警人是其妻子武某。此前3个月,武某曾两次要求离婚,均被当地法院驳回。武某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涉嫌强奸案”历经两次开庭目前尚未宣判。知情人称,若强奸罪成立,尹某或被处3年以上刑罚。——1——“打击太大,这个家都撑不下来了”堂屋门口,还没脱粒的玉米堆约有1米高,上面挂晒着刚满两岁小孙女的衣服。3月14日上午,濮阳县徐镇镇一个农家院内,尹某的母亲不停哭诉。儿子被儿媳报警“强奸”后,一家人很久都不愿出门见人。“太丢人,妻子告丈夫强奸,全国能有几个?!打击太大,这个家都撑不下来了。”尹母介绍,尹某是家里的独子,上有一姐姐。儿子初中毕业后即出外打工。2012年,经人介绍,28岁的尹某与临镇八公桥镇22岁的女子武某认识,两人于次…

被说“山猪吃不了细糠”?教你5句话怼回去

普通人被骂“山猪吃不了细糠”,都会生气地胡乱怼回去;但如果这句话真的被用来说山猪,以农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可谓是相当不严谨了。以下,就是我们的论点和论据。拓展阅读在甩出论点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件事:我们吃的家猪,就是从山猪驯化来的。论点一:山猪才不稀罕吃细糠山猪就是野猪。野猪的食谱很广泛,对食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夏天可以吃野菜、野兔、鼠类、虫子,冬天更是可以吃高热量的橡果,有时候也吃鸟蛋、雏鸟,在极限状态下,野猪甚至有可能捕猎幼年的猫科、犬科动物来吃。所以,我们说山猪吃不了细糠,很可能是因为它们可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怕细糠就摆在眼前,也不是那么稀罕。大自然就是我们野猪的食堂!丨图虫创意论点二:山猪不是吃不了,是不敢吃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你突然被陌生人关押到某地的一个小笼子里。这时候陌生人出现了,给你端上来精致的米其林料理,你敢不敢吃?你吃不吃得下?我…

心血管权威胡大一实名举报“准院士”,引爆叶酸能否预防中风争议

文/ 李显 凤凰网《CC情报局》 特约撰稿员核心提要:1. 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士增选正式名单即将揭晓前夕,国内心血管顶级权威专家胡大一,向中纪委提交的有关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候选人霍勇的实名举报信在网上流传。胡大一与霍勇均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胡大一在举报信中认为,无论国内外,都没有大规模循证氨叶片医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霍勇本人回应称,2021年也曾有类似的举报内容,但经医院纪委和上级部门多次调查,举报内容不属实。2. 举报信中提到的两款药“依那普利-叶酸”和“氨氯地平-叶酸”是复合药,都是经典的降压药。补充叶酸可否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目前存在争议,国际荟萃分析数据库研究结论认为依那普利-叶酸对中风的影响尚不确定。所以,是否需要将常规高血压药物升级为含有叶酸的复合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中风风险,目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

美拉德,美不动了

美拉德——这个秋冬最新也最流行的时尚界词汇,正在席卷社交网络。打开各大社交平台,万物皆可美拉德。这个原本来自烹饪界的词汇,被挪用到时尚界后,一夜之间成为了顶流,把今年流行的老钱风、多巴胺穿搭等“前浪”狠狠甩在身后,稳坐C位。可以说,只要稍微带点美拉德特色的东西,无论衣食住行哪方面,打上这个标签后就能招揽一波流量和关注。不懂美拉德,仿佛上网遇到了瓶颈,看到这三个字都以为自己变成了文盲。但细扒美拉德的走红,它更像是一场空穴来风的人造流行。美拉德“无罪”,令人反感的是,当一个词汇成为了流行标签,被捧上了流量高地后,迎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滥用。美拉德风,是什么风美拉德,这个读起来拗口的名字,其实很好理解。它源自于“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一词。1912年,法国化学家路易•卡米耶•美拉德发现食物在烤制过程中,氨基酸和糖通过与脂肪接触会在食物中发生反应,产生了棕…

这种能让羊肉不膻的神奇蔬菜,我打赌99%的人都没吃过

要问“中国哪里的羊肉最好吃”,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片地方的羊肉,品质绝对是公认的,那就是西北的羊肉——肥美、不膻。而之所以大西北羊肉能有这样的口感,离不开当地特有的一种食材——沙葱,牛羊以沙葱为草料,还没上桌就已经把自己“腌入味”了。你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种食物,没关系,看完这篇你就了解了!沙葱,是“葱”还是“韭菜”?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沙葱也叫蒙古韭,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多生长在海拔 800~2800 米的荒漠、砂地或干旱山坡。在我国新疆(东北部)、青海(北部)、甘肃、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辽宁(西部)均有生长。沙葱本“葱”。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看到这,有些朋友疑惑了:那沙葱到底是葱还是韭(菜)呢?其实,沙葱从科属上来说当然是葱。而且单从外形看,沙葱和香葱也非常相似。同样是细长翠绿的圆柱状叶子,区别在于沙葱的叶子更细,并且圆柱状的叶子是…

玉米“牙齿”超过12排就有问题?紫红色的玉米是染色的?坑农谣言太缺德

最近,上海辟谣平台陆续收到粉丝关于农产品安全的咨询,当下迎来收获季的玉米首当其冲:“牙齿”超过12排的玉米有问题?水煮后褪色的紫玉米是染色而成的?经核查,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玉米成为“受害者”先看玉米的“牙齿”。在短视频平台,有很多主题相似的视频:有的主播以玉米地等为背景,掰开一根玉米后,煞有其事地介绍,“超过12排的玉米有问题”;有的主播提供了多张照片比对,指出玉米有“12排、14排、16排”等不同排数,超过12排都有问题。这些主播大多号召观看者购买玉米时注意分辨,不要购买超过“牙齿”12排的玉米。可是,这一论断完全不科学。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陆雪珍指出,传言中提到的“12排、14排、16排”指的是玉米的穗行数,就是一根玉米上有多少行玉米粒。在玉米粒大小、重量不变且每一行玉米粒数目也不变的前提下,穗行数越多的玉米产量越高。实际生产中,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

终审宣判耿美玉上诉被驳回!饶毅连发两文

2023年7月13日上午,饶议科学发文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了耿美玉的上诉,维持原判。图片来源:饶议科学在此之前, 2021 年耿美玉就饶毅提出耿美玉等 26 人在英文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署名涉案文章《甘露特纳(GV-971)重塑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细菌氨基酸型神经炎症,从而抑制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产生了名誉侵权一事提出「被告饶毅在个人微信朋友圈、《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及《文汇报》显著位置发布道歉声明,每日发布一次,时间持续十五日,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诉讼请求在一审时被驳回,耿方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二审再次败诉。学术拉锯战饶毅教授与「GV-971」及其发明人耿美玉研究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2019 年末,一封饶毅教授的实名举报信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热议。在信中,饶毅教授举报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学术造假,认为其发表…

最古老的人族基因在200万年前的牙齿中发现

科技日报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刘霞)人族指人类及其古老的亲属,大约70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据《自然》网站10日报道,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丹麦和南非的科学家从生活在200万年前的非洲原始人罗百氏傍人的牙齿化石中提取到了其基因信息,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族基因,将基因记录追溯到了以前无法企及的时间。描述相关蛋白质序列的论文已经提交生物预印本网站。哥本哈根大学和开普敦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对在约翰内斯堡西北部发现的4个罗百氏傍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采样。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这些原始人与其他古代人类物种的关系。研究团队使用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每个样本牙釉质(牙齿的矿物外层)中的数百种氨基酸。他们在一些牙齿中发现了釉原蛋白-Y,其由Y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他们因此确定这些牙齿属于男性。另外两颗牙齿缺乏釉原蛋白-Y的迹象,且含有该蛋白的X染色体版本,他们推断这些样本可…

疾控专家:预计近期北京市出现再感染风险较低

“阳康”后,不少市民担心出现不同毒株引发的二次感染。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研究员潘阳介绍,鉴于本市目前流行的两个分支均属于BA.5的子分支,进化距离较近,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度,两个分支的感染者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因此预计近期本市出现再感染的风险较低。但随着病毒变异、免疫保护衰减以及易感人群累积等因素叠加,预计随后的半年至一年内本市将存在人群再感染的风险,须持续开展新冠病毒监测,密切关注流行强度及疾病严重程度,适时调整防控措施。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武汉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 有望缓解动物模型紧张问题

原标题:武汉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缓解动物模型紧张问题新冠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对新冠研究及疫苗评价等研究至关重要。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体为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hACE2),然而由于与hACE2存在关键氨基酸位点差异,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导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发传染病中心副主任张波团队建立了一种以甲病毒为载体的、快速高效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小鼠感染模型,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论文题目为 “A mouse model for SARS-CoV-2 infection by exogenous delivery of hACE2 using alphavirus replicon particles”(一种由甲病毒载体递送hACE2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武汉病毒所博士生张亚南、博士后李晓丹、博…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