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就业?大学同学三年后在招聘会相见,一个投简历一个收简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素萍11月23日,刘丽再一次站上讲台,看着台下四十五双眼睛,她止不住地心里更加珍惜这一切,“今天刚好感恩节,很庆幸,三年前选择了直接工作。”五天前,刘丽随学校领导去金华参加了浙江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师范类专场招聘会。谁知,竟碰到了熟人,“坐在招聘摊位上收简历时,我一位本科同学也在现场,她毕业后选择了读研,是作为应聘者来投简历的。”更让刘丽唏嘘的是,未来能与老同学共事的可能不大,“当年我们成绩差不多,一个找工作一个继续深造,但这三年变化大,教师缩编,狼多肉少,在当天收到的众多优秀简历中,基本都是研究生,甚至还有博士生,她的情况并不突出,估计进不了我们学校。”眼下正值秋招季,对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来说,考研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也是站在人生岔路口上一道关乎未来命运的选择题。研究生学历“不香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

选择还是逃离?年轻人的“大厂”之惑

视觉中国供图通向“大厂”的路上,两个方向的年轻人都行色匆匆,有人心向往之,有人正在逃离。——————————2022年6月,王大陆刚从英国留学回来,就碰上了“秋招地狱模式”。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他听说有实习经历才能拿到“大厂”(网络用语,指大型互联网公司——记者注)offer(录用通知),便在暑假紧急找了一个,一边实习一边“海投”。由于缺乏经验,哲学专业的王大陆甚至投递了一个算法岗——而那家“大厂”,每人只能投递一个岗位。翟一凡读本科时就想好了要进“大厂”,先后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实习过。从秋招开始到现在,他已手握3个offer,求职季圆满落幕。“我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不希望别人9月已经决定了以后的工作,而我来年3月还在走流程。”艾依从某“大厂”辞职的时候,正好赶上整个大部门的裁员潮,“我走的时候boss(老板)特别开心,他都没有留我,因为我顶了他们一个裁员的名额”。但她并不在…

“考研985也白费,今年秋招第一学历差就像留了案底”

今年进入秋招季后,与招聘相关的热搜与吐槽就没停过。毕业生们在求知问题上的焦虑如同蛛丝,断断续续但密密麻麻地缠满了这个秋天,几天前在第一学历问题上集中爆发。@法制日报采访报道了秋招中的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有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因为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而被企业连续拒绝。有互联网大厂的HR向记者直言,他们招录部门产品经理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历门槛是211,核心部门第一学历门槛是QS100(世界大学排名前100)。这些细节引发毕业生们的集体吐槽,“我只是高考没考好,却仿佛像留了案底”。以及对一些岗位出现无上限学历膨胀的无语愤怒:“什么阿猫阿狗工作都敢张口QS100了”热搜底下不乏职场人疑惑,第一学历歧视现象被骂了很多年、并不是最近才出现,怎么今年讨论度这么高?这或许是因为,23年毕业生们所感受到的秋招压力的确不同以往。01“我仿佛是骆驼祥子(秋招版)”@法…

求职者被问婚恋情况及父母工作职务,招聘方背调的边界在哪?

本报记者 文丽娟本报实习生 毕冉“还没发放offer(录用通知书),公司就说要对我进行背景调查,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父母工作、健康状况、有无男女朋友等。”正值“秋招”(秋季校园招聘,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规模招聘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廉童及其同学在找工作时多次遇到用人单位要进行背景调查,“这样收集个人信息是否过度?招聘方开展背景调查的边界在哪里?”背景调查,即用人单位对拟录用的候选人进行的核查,通常是了解核查该候选人的学历、工作经历和表现等,判断是否存在重大虚假陈述,确认其是否适合拟聘用的岗位。《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伴随着市场主体增加、人才流动加速,背景调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招工流程中,而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开展背景调查时,存在程序不合规、随意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涉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背景调查日趋普遍和廉童一样,2024届毕业生孙…

求职者被问婚恋情况及父母工作职务,招聘方背调的边界在哪?

本报记者 文丽娟本报实习生 毕冉“还没发放offer(录用通知书),公司就说要对我进行背景调查,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父母工作、健康状况、有无男女朋友等。”正值“秋招”(秋季校园招聘,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大规模招聘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廉童及其同学在找工作时多次遇到用人单位要进行背景调查,“这样收集个人信息是否过度?招聘方开展背景调查的边界在哪里?”背景调查,即用人单位对拟录用的候选人进行的核查,通常是了解核查该候选人的学历、工作经历和表现等,判断是否存在重大虚假陈述,确认其是否适合拟聘用的岗位。《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伴随着市场主体增加、人才流动加速,背景调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招工流程中,而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开展背景调查时,存在程序不合规、随意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涉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背景调查日趋普遍和廉童一样,2024届毕业生孙…

中青报:假试用、真使用?试用期不能成为权益保护真空期

25岁的张倩今年4月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与用人单位约定3个月试用期,眼看着就要转正,主管却通知她试用期延长一个月,一心求稳的张倩只能无奈接受。没想到刚过半个月后,她竟收到了主管的口头辞退通知。张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当我向公司索要书面的正式离职证明时,对方却一拖再拖,我意识到这并非正常的辞退行为”。郁闷的张倩打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当看到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等法条时,她决定开启自己的劳动维权之路。如今,一些经历了秋招、春招的年轻人刚刚踏入职场,却又遇到了以“试用期”为名的陷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不久发布了一则“试用期避坑指南”视频,提醒劳动者警惕试用期期间的各类陷阱,注意采取合法手段防范用人单位出现的“假试用、真使用”的行为。假试用、真使用?试用期陷阱有哪些张倩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

211进厂打零工、985月薪5500,应届生和企业都喊“亏”

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才首次破千万。有媒体报道,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不少高校扩大了科研助理的招聘规模,已有20万毕业生进入这个“缓冲地带”。无缘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则要被迫进入越来越“卷”的就业市场。有人为了简历好看,花几万元付费实习;有人“全国巡面”,在各个城市海投海面;有人另辟蹊径,离开大城市回乡创业。一边是望眼欲穿的应届生,另一边却是不愿敞开大门的企业方。某大厂去年秋招给出8000个名额,今年只剩3000,其中还有2000是实习生转正……过去,企业招聘应届生的核心动力是薪资低、更忠诚,而如今,经济下行让同等水平的社招薪资降低、更具性价比,社交网络又让应届生学会了和企业制衡的手段,不谈“忠诚”只谈福利,谁也别想和应届生打“感情牌”。需求萎缩,供给增加,《牛客2023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54.8%的2023届学生认为求职难度达最高分5。本期显微故事讲…

大厂秋招又起:为什么“ATMD”成第一梯队

出品|三言Pro 作者|DorAemon前不久,三言科技曾写过各互联网大厂陆续开启了2024届校招进程,伴随着AI大模型成为热门概念,今年一些互联网大厂也在关注这方面人才。不过,今年的校招笔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ATMD”正成为应届生们首选的公司。今年秋招季期间,很多自媒体以及专业人士都为应届生提供了求职建议。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将“ATMD”放在第一梯队,甚至有人直言称,学生们大可“盲选”这几家公司,不会有错。所谓“ATMD”,即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和抖音,那么,这四家公司为什么能成为应届生首选的就业去向呢?学生端:薪资、稳定、机会、多元化样样不可少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方面是学生端,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端。先来看学生端。其实从学生角度,对于工作平台的考量条件没有多复杂,很“简单粗暴”——薪资、机会、稳定、多元。对于应届生而言,苦读数十年后,首先考虑的自然是薪资水平,…

今年就业季,HR已经挑花眼了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国胜7月过去,1000多万毕业生走出了校门。这一届毕业生就业的全貌,目前还未有很清晰的描摹。只能从一些切口和片段来窥探他们的就业情况。而这些片段中,企业HR是较为关键的一块。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窥见作为就业市场的需求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有没有减少需求数量。同时,也可以知晓,在HR眼中,几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其他应聘者比,有哪些特点和变化,以及找不到工作是他们不够努力还是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四五千分之一今年三四月,春招开始的时候,吴旭所在的公司在线上招聘平台放出了一个财务的职位。这是在去年面向2023届毕业生的秋招时,没列上去的岗位,只招一人。职位发出去没多久,简历就像雪片一样飞进邮箱。吴旭后面算了算,半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收到接近五千份简历。《我,到点下班》剧照吴旭是一家建筑央企的HR,干了三年人力工作,一个岗位引来这么多简历是他没有想过的…

都说00后整顿职场,00后:那我也得先进职场吧?

1“我,一个正儿八经的全日制211研究生,今天跟一百多号人竞争一个销售岗,还被刷下来了......”去年9月份秋招正式开始后,一个ID名为“严肃的虾米”的23届研究毕业生,发布了他在B站上的第一条视频——《我,上海211研究生,毕业后想干个销售都不行?》,吐槽了自己在面试中被惨虐的经历。“原以为这里面一半都是水军,却没想到一个比一个牛逼和离奇,这个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毕业,硕士又去了XXX深造,那个去世界500强多少家实习,获得了某大佬的肯定......属实没想到,这么多大佬在跟我抢一个销售岗。”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惨状,在这条短短两分钟的视频里可见一斑。当时还是B站新人的“虾米”,在这条视频发布后却“一炮而红”,短时间内获得了30多万浏览量和评论区1000多条共鸣式留言。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接连发布了数条视频,持续讲述了他长达半年的艰难求职经历。因为在求职期间接连遭受打击,他不得不把求职目…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