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她“惊艳”春晚

她是“永远的敦煌少女”。作者:尹洁 李璐璐在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创意节目《年锦》惊艳了全国观众。一幅幅寓意吉祥的中国古代纹样,通过演员们的现场表演+虚拟合成技术,呈现了一场“古代时装大秀”。节目的艺术顾问是常沙娜。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起她的另一个称号——“永远的敦煌少女”。尽管,她今年已经93岁了。纹样变迁,跨越千载《年锦》是一场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视听盛宴。节目选用了中国朝代汉、唐、宋、明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变迁图卷。汉代:衣身通身刺绣,缘边采用织锦云纹、茱萸纹等纹样,庄重而又不失纤柔之美↓唐代:衣饰遍身绮罗,裙上雁纹、狮子纹等,尽显繁复华贵↓宋代:服饰色彩清新淡雅,牡丹、海棠等花卉纹样繁多↓明代:立领对襟短衫,搭配经典马面裙,大吉葫芦纹寓意吉祥↓据春晚歌曲组导演张异凡介绍,之所以选取这…

蔡涛:1938年黄鹤楼大壁画,如何成为青年艺术家们的命运转折点

田汉、倪贻德、徐悲鸿等人的命运分岔,在1938年的黄鹤楼大壁画前已铺垫完成。采写| 霍亮子2008年,正在攻读艺术史博士的蔡涛,偶然间获得一批个人档案。他一夜未眠,一口气读完90页的泛黄手稿,既有捧获遗珠的心潮澎湃,也有窥见历史真相的毛骨悚然。手稿来自倪贻德,他是中国现代派绘画的先驱人物,1932年创立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在那个年代就将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与欧洲同步的前卫画风和概念引入中国。通过这批档案,蔡涛突然意识到,1938年倪贻德参与的黄鹤楼大壁画,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后来的人生道路。但意外的是,这幅大壁画在日后美术史的讲述中几近消失,虽然围绕大壁画形成的国家宣传机制一直影响至今。黄鹤楼大壁画是武汉抗战宣传的特殊产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从陆海空全面进攻,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大量难民沿长江内迁,1938年暮春,仅武汉一地,人口就从100万骤增至150万,这座城市呈现出不同寻常…

云上展览——《弦歌一堂——徐悲鸿及友人作品展》

原标题:云上展览——《弦歌一堂——徐悲鸿及友人作品展》来源:视频北京  云上展览——《弦歌一堂——徐悲鸿及友人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0-09-01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杰出的画家,徐悲鸿以其卓越的艺术实践,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爱才惜才、不遗余力提携后进,桃李满天下。  “美术人眼中的美术”课题,采访了多位美术家,试图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梳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考察徐悲鸿对中国现代美术及美术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此展作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展出徐悲鸿及其14位友人的作品40余件。作品面貌丰富,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素描、书法等品类。这些艺术家几乎均为徐悲鸿的学生,他们受徐悲鸿亲炙,与老师感情深厚,徐师亦视他们如弟如友。  我们精心遴选徐悲鸿的5件代表作,和14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展示于修葺一新…

知识生产不能着急,要做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专访巫鸿

原标题:知识生产不能着急,要做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专访巫鸿最近,世纪文景推出了“巫鸿美术史文集”,这套书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了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目前已出版的《传统革新》《超越大限》《陈规再造》三卷。我们谈到了他的学术经历、研究脉络,他也回应了学术上的一些风波与思考。对于艺术史研究来说,巫鸿仍是一个坐得住冷板凳的学者,在巫鸿看来,这也是做学术的基本功。如今,国内大量中青年学者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熟悉了,翻译书籍很多,国内好的研究完全可与西方并驾齐驱。“但最大的问题是论文产量太大,重复性太高,学术生产压力太大。我们从事知识生产不能这么着急。要真正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做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

陆蓓容︱戴以恒的艺术和思想

原标题:陆蓓容︱戴以恒的艺术和思想一 因调查书画文献,遇到许多小人物的著作。若以研究者的视野来看,都嫌太零散破碎,至多只能活在论文脚注里;可作为世变中随波逐流的百姓,每读这些杂稿,都不免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各种“普通知识”深感亲切,又对蝼蚁的运命满抱同情。 戴熙(1801-1860)是一位住进美术史的画家,中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画风不出娄东虞山面貌,我并不很喜欢;但昔年读过《习苦斋画絮》,算是他自己作画的题跋随录。读其书而想见其人,于其性情脾气倒都觉得亲切。庚申(1860)这年,太平军围城,他在杭州投水自杀。 近来梅雨无休,水天一碧,又有心情投身故纸。某日读到《画絮》的稿本,写在一种较为窄长的稿纸上,字迹漫出天头地脚,因知写时颇为随意。同一天,又读到戴以恒(1826-1891)稿本《学画捷法》。以恒为戴熙之侄,诸家旧说在子、侄之间徘徊无定,…

读书志异|如何能既写古代又写现当代?

原标题:读书志异|如何能既写古代又写现当代?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新栏目,摆脱一本正经的公共荐书姿态所塑造的惯性,用不同的风格与方式,表达每个人的读书志趣,以及读书中的种种记录。它偏于私人叙述与个体观察,既有新书推荐,也有旧书新谈。出于采访的缘故,急来抱佛脚读巫鸿。最新出版的《巫鸿美术史文集》是编年体,从早年写古代美术史的论文和讲稿开始,看他往后的研究怎么开枝散叶。巫鸿也太能写,从古搞到今。书的话题从黄泉下、古墓中,跑到了屏风前、废墟里,又在东村与三峡同当代艺术家一同玩耍。总是多任务操作,不同课题研究彼此交叉。好像学术写作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的事情。《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另有卷二《超越大限》),作者:巫鸿,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巫鸿早年在故宫干过活,是“文革”后最早一批的艺术史留学生,有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的训练。这种处身交叠和断裂…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名作展在津开展

原标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名作展在津开展  新华社天津9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中国画卷--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名作展”5日在天津美术馆正式开展,来自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油画院等单位的80幅珍贵作品齐亮相,讲述新中国故事,见证新中国成长。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而今迈步从头越》《一辈子第一回》《给爷爷读报》《百万雄师渡长江》……这一幅幅经典作品不仅反映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走向富强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  “广大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从中洞见这个伟大的时代,感知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说。  “这次,我们让这些美术作品走出库房呈现给天津观众,既是向观众展示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更是向观众展示有思想、有史脉、有品质的作品陈列。”中国美术馆副…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