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应对致病微生物挑战,感染病学科发展不允许再被忽视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当下,诸如登革热、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如何面对这些感染性疾病带来的挑战?又该如何构建一套完备的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2024年4月19-25日,第二届东方国际感染病学术周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合作论坛在上海召开。临床、科研、流行病学等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国际和国内感染病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探索感染学科新发展格局。作为此次大会主席,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感染性疾病的挑战,并未随着新冠疫情转段进入地方性流行而减弱,当前,中国的传染病救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会中,首次出版《2024感染性疾病前沿进展与展望》报告,这一报告集合感染科、流行病学等领域专家的智慧,就近期全球感染…

持续613天!感染新冠时间最长的荷兰男子去世,体内积累50多个病毒突变

荷兰一名72岁男子创下了新冠感染时间最长的记录,他持续患病613天,病毒在他体内累积了50多个突变。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这是到目前为止,记录中个体感染时间最长的一例。在此之前,记录的个体新冠感染时间最长病例是一名英国男子,他在去世前感染了505天(红星新闻相关报道:英国一患者持续感染新冠达505天 专家:持续感染中,病毒在不停变异)。该校医学中心人员将于本月下旬,在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大会(ECCMID 2024)上介绍这一病例。▲72岁的患者在去世前613天感染新冠病毒据了解,该患者于2022年2月被确诊为奥密克戎变体感染。由于他之前已经患有血液病,尽管多次接种疫苗,其免疫系统仍未能产生足够的白细胞或抗体来对抗新冠病毒。医疗团队尽管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他的身体对治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由于免疫系统衰弱和血液病复发,该患者于2023年秋季在医…

健康博主评女子在医院输液身亡:三个药中至少有两个根本不该用

安徽芜湖市一位31岁的年轻妈妈因感冒前往医院看病,在医院输液而死,留下了仅8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那医院给她输的是哪些药物呢?1,林可霉素:感冒一般都是病毒导致的。林可霉素是抗生素,杀细菌的,根本对感冒无效。这是过度医疗和错误用药,也是造成中国耐药菌广泛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少人以为“查血白细胞高就是细菌感染就应该吃抗生素“也是过度治疗和常见误区。2,沐舒坦:祛痰药,国外几乎都是口服的非处方药,根本没必要静脉输液。我注意到不少保健品、非处方药到了国内就摇身一变成处方药了,为什么?3,人血白蛋白:根本就不应该用,几百块钱一支,除了医院想赚钱,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用这个。据报道,家属怀疑病人死于输错药了。一方面,很可能并没有输错医生开的药,病人只是死于输液本身。因为静脉输液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病人可能对输液中的药物或杂质产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

确诊后已多活了14年,我与患肺癌父亲都做了什么?

文/成都下水道 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核心提要:1. 肺癌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举措,建议年龄>40岁且长年吸烟、有肿瘤家族史的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LDCT);年龄>50岁的普通人群每年做一次LDCT。2. 不是所有肺结节都是肺癌,根据不同的病灶直径,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也不一样。患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选择当地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就诊,可以避免产生过度治疗。3. 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完善,非小细胞肺癌或不再是绝症,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相关治疗方案。4. 面对家人患癌,关怀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需要及时与家人保持沟通交流。情绪的转变和心态的调整,有利于更好帮助病人应对疾病。编者按:当医生的家人患癌症后,医生如何给家里人治疗、诊断,做决定?这是让很多普通民众好奇的问题。医生,除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外,还可能也是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属。兼具这三重身份的他们,…

传播力堪比新冠!会咳断肋骨眼睛出血,这一传染病已致13死

文/常荣山 凤凰网《CC情报局》 特约专家核心提要:1.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的百日咳病例激增到32380例,其中13人死亡。2006-2013年,中国百日咳年报告病例数为3000例以下。但近年来,百日咳发病率在澳大利亚、美国、菲律宾等多国都有上升趋势。中疾控主任沈洪兵提醒,中国当前的百日咳防控要引起重视。2. 百日咳传播力极强。据权威研究显示,早期的新冠病毒传播力接近6个人,百日咳为11-17人,麻疹可达12-18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病程一般为2-3月,故称“百日咳”,但实际发病时长有长有短。初期病征与伤风感冒相似,可能伴有反复剧烈的咳嗽、结膜出血、眼周淤血,严重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百日咳的发病年龄高峰已从6个月以下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但婴幼儿感染更容易引起重症,家庭成员相互传染是最常见感染方式。3. 预防百日咳的最佳方案是接种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疫苗…

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已感染!张文宏称结核杆菌暗藏杀机,还可能影响生育

今年3月24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缩短治疗周期、有效治愈结核病患者是一项重要应对手段。结核病又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人体除头发、牙齿和指甲外的其他脏器都可发生结核病,其中肺结核是主要病症。张文宏表示,结核病一旦发病,90%的病灶会集中在肺部,产生发热咳嗽甚至是咯血的情况,整个肺部将会被严重破坏。而且结核病菌也会散布在其他脏器,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个(结核分枝杆菌)像香肠一样的东西,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暗藏杀机。”张文宏在一场科普节目中说,“一到四微米的长度使得它可以飘浮在空气中,通过空气媒介进行传播。当它进入我们的身体后,强大的巨噬细胞将会发起首次进攻,但无法将其根除,于是结核分枝杆菌便进入了潜伏期,结核病的潜伏期长短因人而异。”…

中国潜伏感染者超2亿,全球暂无有效成人预防疫苗!张文宏详解这种传染病

在人类传染病“花名册”中,如果新冠的标签是“新发”,那么结核病便是“古老”。今天(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很多人误以为结核病已远去,但至今,它依然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肺结核约80万人;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更是高达2亿人。近年来,上海肺结核疫情整体呈现稳步下降趋势,疫情持续控制在全国最低水平。2023年,上海市共登记肺结核患者5303例,发病率为21.1/10万。华山感染团队深入部分省份进行结核病的防治和宣传工作。图片来源:除备注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和团队长期致力于结核病的防治及科普宣传。他表示,结核菌入侵人体便“无孔不入”,但并非“不治之症”。加强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并确保患者规范治疗,才能对抗“耐药”难题,并减少疾病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示意图 来源于网络结核病治疗…

晚期肿瘤患者有救了,但一针370万人民币

免疫细胞疗法首次用于实体瘤治疗,未来可能会改变大多数侵袭性和晚期肿瘤的治疗方式。撰文丨凌骏当地时间2月16日,全球抗肿瘤研发赛道再次迎来高光时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生物医药公司Iovance Biotherapeutics旗下产品lifileucel(LN-144),用于治疗已尝试过其他疗法,耐药或失败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业内评价,lifileucel的获批是肿瘤治疗史中的又一里程碑,未来可能会改变大多数侵袭性和晚期肿瘤的治疗方式。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lifileucel也是免疫细胞疗法第一次获批用于抗击实体瘤。TIL疗法的应用前景远不止恶性黑色素瘤,“肺癌、头颈癌、结肠癌、膀胱癌.......TIL疗法的发展和迭代将在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首席执行官Patrick Hwu博士称。“在各类细胞疗法纷纷折戟实体瘤治疗的情况下,lifileucel的获批起到了风向标作用,代表了实体瘤…

乙流后“刀片嗓”,喉咽部密密麻麻溃疡!男子崩溃:比痔疮术后还要痛

在这波咳嗽中,我们发现一个典型现象,不少患者都出现了“刀片嗓”、剧烈咳嗽、失声的症状,有的人甚至集齐了三种。杭州36岁男子乙流后“刀片嗓”“痛到完全不能忍 比痔疮手术后还要痛!”回想起今年1月底经历的“刀片嗓”,36岁的王先生说:“人生两大痛,一次是痔疮手术术后头两天上厕所,还有一次就是这次‘刀片嗓’,但比痔疮术后还要痛,痛到完全不能忍。在它面前,智齿发炎这种痛都是小意思了。”1月23日晚上8点左右,王先生像往常一样下楼跑步,当时室外温度0℃。5.8公里,耗时30分钟28秒。跑完步,王先生没有急着上楼,在楼下待了一会,还发了条朋友圈:“区区零度。”当晚睡觉时,王先生感到关节有些痛。第二天早上起床,他感觉有些低热。到单位工作了一会,明显觉得体温上来了,一测,37.6℃,到中午12点左右,体温蹿到了38.5℃,“顶不住,吃了退烧药,温度下去了一点点,但到了晚上又烧起来了。”第三天一早…

柳叶刀论文破解中国肺炎支原体流行之谜:只在东亚传播的神秘突变株?

图源:Pexels撰文丨李珊珊●  ●  ●2023年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排头兵是一种古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在当时,儿科门诊充斥着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孩子,世卫组织也对这种耐药性的支原体表述了关注,在当时的《自然》杂志中,那场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被称为“中国神秘的儿童肺炎浪潮”。近日,《柳叶刀•微生物》上的一篇来自苏州大学的文章详细解释了那场流行中“神秘”的肺炎支原体的来龙去脉。在东亚,本就存在着一个独有的耐药肺炎支原体家族,2019年,与本次流行关系密切的一个耐药突变最早发现于来自中国台湾的样本中。2020年,这个突变在北京首次被测到。之后,经过疫情间近3年的隐秘、低调的传播,这种估计在2020年之前就已在中国各地开始传播的支原体突变株,终于在疫情开放的第一年迎来一场久违的广泛传播。去年的肺炎支原体流行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忽然爆发,“长期以来,肺炎支原体没什么存在感,没什么人关注它…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