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是它?

近日,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铺轨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榀10米磁浮轨排被稳稳铺设在长隆特大桥上,广东首条中低速磁浮线——清远磁浮旅游专线轨道全部铺设完成,全线轨道实现贯通。2023年8月10日,广东清远磁浮旅游专线最后一榀轨排被吊装到横跨京广铁路的长隆特大桥上(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自2016年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运营,7年间,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开通磁浮专线。速度快、噪声低、污染小的磁悬浮列车快速在全国蔓延,并被称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早在20世纪20年代,多个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各种形式的磁悬浮列车,到60年代,日本率先开展了中低速电磁悬浮列车、电动悬浮列车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70年代末关注到此项技术,彼时,磁浮交通仿佛“天方夜谭”。但国防科技大学的常文森和他的团队,历经30多年,最终让磁悬浮列车成为人们的交通工具。今天…

“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陆元九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院士逝世,享年8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卢强,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首席科学家。卢强是我国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稳定控制"和"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输配电系统混成控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三峡发电机组非线性励磁"和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最优调速控制装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创建了电力系统混成控制…

殷勇任北京代市长

10月28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陈吉宁辞去北京市市长职务的请求,殷勇任北京市副市长、代理市长。殷勇简历:殷勇,男,清华大学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双学士、系统工程博士,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1996至2001年,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工作2001年3月,任中国投资公司(新加坡)总经理2002年7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副司长2007年8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主任2015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2016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8年1月,任北京市副市长。2022年6月任北京市委副书记,10月当选中央委员。

全国首创 重庆城轨直快列车获点赞

原标题:全国首创 重庆城轨直快列车获点赞来源:重庆日报  10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获悉,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示范项目交流活动将于今日在渝举行,来自全国城市轨道行业专家将参观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测试验证平台,现场观摩全局调度系统和列车跨线运营情况等。  9月18日,我市地铁环线、4号线互联互通直快列车上线载客试运营。作为全国首创的直快列车,其运营区段为重庆图书馆-民安大道-唐家沱,停靠环线重庆图书馆站、沙坪坝站、冉家坝站,环线、4号线换乘站民安大道站以及4号线重庆北站北广场站、头塘站、唐家沱站共7个车站,发车间隔为30分钟。  由于直快列车停靠车站少,乘客无需换乘,从图书馆到唐家沱单程节省约13分钟,乘客出行效率及体验大大提升。  “直快列车开通后,我到重庆北站北广场方便多了。”家住重庆图书馆附近的市民钟晓表示。她经…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 杨士莪院士的“忘年交”这样说......

原标题:“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 杨士莪院士的“忘年交”这样说......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17年前,哈船院1986级校友杨军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开展声场智能控制研究,至今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安静的图书馆内,十来岁的小哥俩每人捧着一本军事书籍,  “哥,我喜欢火箭,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导弹。”  谁料儿时充满童稚的梦想成为了现实。1980年哥哥考入哈船院二系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六年后,弟弟考入哈船院二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一门双“秀才”在当地被传为美谈。这个弟弟就是哈船院86级校友杨军。    人物名片      杨军,哈船院1986级校友,博士生导师。本科期间求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后在学校振动冲击噪声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6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

西安实施“云端招聘”拟引进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

原标题:西安实施“云端招聘”拟引进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  新华社西安3月15日电(记者蔡馨逸)记者从西安市人社局了解到,西安市2020年春季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于14日拉开帷幕,重点面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引进2223名高层次人才。与以往不同,此次活动采取“网络交流+视频面谈”的形式。  据介绍,93家单位参加此次招聘活动,计划引进2223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人才需求1051人、硕士人才需求1172人。涉及高校、建筑工程、电子信息、旅游、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涵盖航空、自动控制、经济金融、法律等百余个专业。  求职者登录智联招聘平台,进入西安市专场招聘会页面后在线与用人单位对接,发起视频面试。  此外,西安市人社局还将于3月下旬联合西安招才引智工作站等机构,举办2020年西安重点项目和重点行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在线精准对接会。

“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院士逝世 享年84岁

据央视新闻消息 我国卫星总体和卫星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同志,于2019年12月14日因突发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孟执中同志1934年12月1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曾在苏联科学院进修。先后担任上海市华银机器厂副厂长、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五院509所所长、“风云一号”总设计师,风云三号总设计师,风云三号卫星工程副总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同志是我国卫星总体和卫星控制技术专家,也是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早期致力于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统研究,主持建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的计算机系统。负责长空一号卫星研制,制定计算机程控方案并组织了首台计算机研制。1979年起主持我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研制,任总设计师…

全球首个 5G远程操作零排放的无人码头你见过吗?

原标题:全球首个!5G远程操作、零排放的无人码头你见过吗?今日,全球首个氢动力5G码头在青岛港交付使用,与传统人工码头不同,这座绿色智慧码头,不仅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全部由智能系统调配完成,主要吊装设备还将以氢燃料作为动力,整个码头将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二期码头,率先完成了全球首个“5G+自动化码头”的港区全覆盖,成功实现了在5G网络下对吊装、运输等设备的自动控制操作。包括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高速轨道吊等近百个智能设备投入生产。自动化码头也改变了传统码头的作业方式,新一代吊车司机可以在百米外的控制中心内同时兼顾管理六台吊装设备,而不到90秒就会有一个集装箱被装卸,与传统码头相比,作业效率提升30%,人工减少了70%,自动化程度和效率远超其它世界级港口。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总经理 张连钢:我们以前大量的使用柴油动力,后来向电力来转变,现在所采用这种氢…

俄拟于2025年前组建战斗机器人部队 部分已送叙战场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年来,俄罗斯致力于武器装备现代化升级,其中机器人的研发使用是重点之一。据俄罗斯媒体24日报道,俄罗斯将在2020年初制定城市战斗中使用机器人的战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说,目前,俄罗斯军工综合体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机器人在城市环境和滩头地区的战斗。相关机构已接到任务,设计出这种机器人的外观。相关国防企业还将举行相关会议,并于2020年初提出关于城市战斗中使用机器人战术和方法的建议。该消息人士称,目前俄罗斯发展国产军事机器人的问题在于俄军几乎没有统一的使用机器人的概念。此前,俄新社曾在23日报道说,俄罗斯准备在2025年前组建能够完成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器人部队。这是全新意义上的兵种,这些机器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动控制,很少需要人工干预,基本能完成战场作战任务。报道说,俄罗斯目前研制的战斗机器人将使用5种自动操作平台,分别执行安保…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