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红:基层治理中的监督悖论

文丨田先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学部教授01监督悖论我们在某地调研时发现,由于县乡政府本身缺乏运转、提供公共服务的常规资金,而各种项目资金又要求专款专用,因此县乡政府不得不整合甚至挪用项目资金。这种行为违背项目资金的使用规定。绝大多数干部并没有将项目资金据为己有,而是用于公共目的。该行为的产生确实有体制原因。如果监督部门放任不管,可能导致项目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更为严重,但若真要追究起来,乡镇干部也有冤屈,可能会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放任不管不行,监督过严也不行,便形成了所谓监督悖论。02体制生产的违规行为:监督悖论的根源基层干部违规行为的产生,有其体制根源。由于体制本省某些环节未能理顺,而催生了基层干部的违规行为。一是财政体制的问题。在县域,不少单位都是差额财政拨款单位。上级只为这些单位提供一部分预算资金,不足部分需要单位自筹。比如,在年终奖…

河南事业单位改革: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揭晓》。排第一的是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根据大河财立方、中宏网10日发布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全文介绍,河南省委编办指出,从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机构存在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并存。在改革做法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从“聚焦优化职能布局,实现整体重构重塑”“聚焦资源集约增效,精简机构编制规模”“聚焦完善支持措施,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坚…

“过紧日子”,财政部提出明确要求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通知强调:一是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对“三公”经费实施更加严格的限额管理。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不得使用非财政拨款安排因公出国(境)费;对公务用车严禁超标准租赁高档豪华车辆,降低车辆运行维护费用;公务接待中严禁以虚报人数、违规增加陪同人数等方式多开支公务接待费。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调中央部门带头大幅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举办活动不得讲求排场,尽量节约支出。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要优先使用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等场所,鼓励采取视频、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开展公务活动。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进一步开展预算评审,遏制项目申报高估冒算、掺杂无关内容等问题;对违规、异常列支费用和突击花钱的行为加大线上监控的力度,对发现…

财政部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通知强调:一是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对“三公”经费实施更加严格的限额管理。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不得使用非财政拨款安排因公出国(境)费;对公务用车严禁超标准租赁高档豪华车辆,降低车辆运行维护费用;公务接待中严禁以虚报人数、违规增加陪同人数等方式多开支公务接待费。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调中央部门带头大幅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举办活动不得讲求排场,尽量节约支出。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要优先使用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等场所,鼓励采取视频、电话、网络等线上方式开展公务活动。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进一步开展预算评审,遏制项目申报高估冒算、掺杂无关内容等问题;对违规、异常列支费用和突击花钱的行为加大线上监控的力度,对发现…

24座GDP万亿城市“三公”经费解析:谁最能过“紧日子”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出现“紧日子”的表述,而在2020年和2021年提到“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从“坚持”到“习惯”,党政机关须“勒紧裤腰带”或将成为常态。过“紧日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持续狠抓“三公”经费管理。“三公”经费包括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连年压减“三公”是长期政策,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财政部此前发文称,个别地区或部门未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从“三公”经费来看,万亿城市中谁最能过“紧日子”?“三公”经费的分布和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理解“三公”经费与政府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从2023年市级“三公”经费预算入手,探究这些问题。看分布:万亿城市“三公”经费与哪些因素相关?根据2022年GDP数据,中…

天津公交拖欠员工工资?多次回复“高度重视”,去年净亏损近7亿元

近日,网传天津市公交集团拖欠员工工资、停缴保险一事持续发酵。有网友发文反映,从今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没有发放一分钱工资,并且保险也停了。天津公交集团现有职工1.83万人。近年来多个城市曝出公交运营问题,但此次发生在直辖市天津,尤其令人关注。曾回复“高度重视”天津市公共交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公交”)是一家具有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始建于1904年,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从事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企业。天津公交旗下共有直属各级全资、控股、参股企业43家,直属事业单位1家。截至2022年,该集团有员工1.87万人,运营线路548条,运营车辆6541部。自今年3月份起,天津公交拖欠工资的内容开始在问政平台上出现。在天津市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板块上,3月14日有留言称,“天津公交每个月应该25号开工资,现在拖到下个月的15号”。天津市国资委对此回复:反映的公交职工工资发放问题已收悉,集团高度重…

能否请民营企业家担任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

今日,2023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人事司司长张世昕先生介绍:中央编办已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对此消息,有表示欢欣鼓舞的,有予以冷嘲热讽的。我则关心这样几个问题:1,这个新成立的“局”,其人员编制是否需要新增,行政运营经费是否需要新增?2,在各省市县的发改委(发改局),是否也会相应增设这样的机构?3,如此一来,是否财政预算拨款也会随之增加?4,如果财政拨款增加,是否必然会增加民营企业和个人纳税人的负担?同时,我郑重建议:这个国家发改委新成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请一位有名望的、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来担任。具体可以通过自己报名,行业推荐,公开遴选的方式。设定的门槛条件比如:在2017-2022年,连续5年,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0位;企业和个人征信良好;无犯罪记录等等。由民营企业家来当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的理由:第一,民营企业家一定比任何官员…

重点大学招生改革,不能再推迟了

(一)每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聚焦向一个话题: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这里说的是重点高校是指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属76所,以及工信部、中科院、卫健委、国家民委所辖的11所“211”工程大学,它们系中央财政拨款建设的高校,这些理应是“全民所有制”资源,不同区域享有的机会均等的。至于,其他211院校、“双一流”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都是主要依托省级财政拨款,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如果你是一位河北承德考生,那么你上985院校的机会不足隔壁北京、天津的30%,不如东邻辽宁考生的70%;你上211大学的概率,不如北面近在咫尺的内蒙古学生的60%。你即便比这四个省市考生多考100分,可能只有机会在省属重点高校河北大学或河北师大就读,而他们同样的分数,会上一个985院校或优秀的211院校。如果你是一个河南南阳考生,那么你升入985高校的机会,也远远比隔壁湖北、陕西考生低。…

风声|十年没变的大学学费涨了,会不会影响贫困生的教育公平?

作者|李井奎经济学家、科普作者随着2023年高考落幕,不少高校发布通知表示,新招录的本科学生学费上涨。目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机电学院等在内的上海多所高校,均已发布通知表示调整基准收费标准。一名本科生的文科类基准学费标准为6500元/学年,理工体类基准学费标准7000元/学年,艺术类基准学费标准13000元/学年。基本来看,各个专业学费都有上涨,涨幅从1200元到3000元不等。中外合作办学理工体类专业涨幅更达6000元。大专院校学费调涨并不仅有上海一地,四川、山东和吉林等省的不同院校的不同科系也调涨了学费。四川省高校调涨学费的幅度最高为41%。应该说,这次学费调涨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学费标准十多年未变,已严重制约高校发展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分别是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其中在不少地区和高校,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构成了最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而根据我国各…

医院买买买狂飙三年,回归日常后,设备、耗材何处去?

过去三年,为了满足核酸检测和重症治疗的需求,医院一度曾“疯狂采购”各种设备和耗材。有“一买就买大半年、甚至一年物资”的医院;也有好不容易拿到财政拨款,“不管用不用,先把仓库填满”的医院。就像战时紧急动员一样,大疫当前下的医院采购没多少理性空间可言,需要考虑的不是这些设备以后怎么办,而是如何能快速地买到,经济性成了最被忽视的因素。而今“战时”不再。医院诊疗上回归日常,经济上回归理性考量,账本上的得失再次萦绕在各个医院院长的心头。有医院曾花费五百万,兴建PCR实验室后,连成本都没收回来就闲置下来;有医院将闲置的数十台呼吸机等设备保养后,送到库房或者设备共享中心留待后用;也有医院借此东风,采购新设备,填补技术空白,甚至为扩张床位打下基础;更有医院研究疫中的旧设备、旧耗材的新用法,甚至为此申请专利……大流行三年,除了隐秘的人力成本,而今留给各个医院还有一些无法抹…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