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公示所有研究生毕业去向”火了,输液时要求尽量扎左手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因在学院官网的个人简历上公示自己20年来所有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并称对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全程亲力亲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吕震宙教授火上了热搜。3月17日,极目新闻注意到,有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称,自己曾上过吕老师的课,她真的很用心,讲课也很清晰,一听就能明白。名列“毕业去向表”的一位高校教授回应极目新闻(报料邮箱:jimu1701@163.com)记者称,吕老师平日里是一名低调内敛、踏实的学者,她不在意(上热搜)这个事情,也不希望此事再发酵。高校教授“个人简历”火了吕震宙教授(图源: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师个人主页显示,吕震宙,女,工学博士,1985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之后一直在该校求学、任教。目前,吕震宙是该校航空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个人简历的“荣誉获奖”一栏,吕教授将自己指导的博士生、研究生所获奖项排在了自己所获奖项的前…

浙江宣传:“非升即走”你怕了吗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某高校于2021年发布的一则规定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校方回应,该规定已于2023年6月作废。此事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又称“青椒”)的生存发展状况。所谓“非升即走”,一般指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时,会被给予一个几年的服务期,其间需要通过聘期考核来“晋级”,如不达标就要离职。除了直接离职之外,还有的是间接转向专职教学岗、行政岗等,视不同学校情况而定。那么,“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为何让“青椒”感到焦虑?图源:视觉中国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源于海外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被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新进教师“非升即走”制度,并陆续衍生出“非升即转”“短聘”“低聘”等折中式手段。作为一种竞争性的…

对话杨振宁:“全班师生获诺贝尔奖”的传说对不对?

图源:pixabay撰文丨施郁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995, 图1)是印度裔美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因为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分享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193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又留在剑桥做了4年博士后研究员后,加入芝加哥大学所属的Yerkes天文台(位于威斯康辛州的Williams Bay)。图1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有一个关于钱德拉塞卡、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传说,流传很广。芝加哥大学教授Peter Freund在《Passion for Discovery》中绘声绘色地讲述,钱德拉塞卡要从Yerkes去芝加哥大学校区上课,只有几位选课的学生,上过几次课后,只剩下两位学生,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系主任愿意取消这门课,但是钱德拉本人坚持要上,因为学生很优秀,他乐于讲下去。后来全班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曾经在2013年1月25日和2014年6月7日通过电子邮件向杨振宁先生求证这个故事,杨…

恢复高考的意义:大多数人只关注一半

1977年恢复高考,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同时一般人只注意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不断大量回顾:上大学。其实还有被普遍忽略的另一半,说明被批判、被闲置的大学老师对我国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相比缺乏回顾:教大学。因为这些大学老师的教育有效,才能教育一大批新人,才能推动和引领国家发展。这些老师,并非神人,而是都各有所长的人。他们有些是留学过的老教授,很多是没有留过学的中青年教师。此前至少十几年被忽略,甚至被批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臭知识分子”。事实证明,批判大学老师、闲置知识分子,是误国误民。合理安排和发挥大学老师的作用,经过几代学生的放大,可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极端情况,大批大学、大学老师被闲置,是人间极为罕见的社会“实验”。大家应该长期铭记成本巨大实验是有结果的:用好全社会的人才,才有全社会的发展。任何贬抑人才、才用倒挂,都可能阻碍发展。

柳叶刀论文破解中国肺炎支原体流行之谜:只在东亚传播的神秘突变株?

图源:Pexels撰文丨李珊珊●  ●  ●2023年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排头兵是一种古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在当时,儿科门诊充斥着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孩子,世卫组织也对这种耐药性的支原体表述了关注,在当时的《自然》杂志中,那场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被称为“中国神秘的儿童肺炎浪潮”。近日,《柳叶刀•微生物》上的一篇来自苏州大学的文章详细解释了那场流行中“神秘”的肺炎支原体的来龙去脉。在东亚,本就存在着一个独有的耐药肺炎支原体家族,2019年,与本次流行关系密切的一个耐药突变最早发现于来自中国台湾的样本中。2020年,这个突变在北京首次被测到。之后,经过疫情间近3年的隐秘、低调的传播,这种估计在2020年之前就已在中国各地开始传播的支原体突变株,终于在疫情开放的第一年迎来一场久违的广泛传播。去年的肺炎支原体流行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忽然爆发,“长期以来,肺炎支原体没什么存在感,没什么人关注它…

青年教师月薪被指“难以养家糊口”,湖南一高校答复:另40%绩效年底发放

据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网站消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会近期已发布《第三届二次教代会代表团意见建议的答复》,学校相关部门对第三届二次教代会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出了答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今年4月召开了第三届二次教代会,有代表提出“青年教师每月发放四五千元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建议青年教师的绩效工资能每月足额发放”。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网站12月初公布人事处的答复称,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以教职工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等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贡献为依据,原则上根据考核结果年终一次性发放。2023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执行上述文件精神,根据教职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发放6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年底将根据教职工工作量、实际贡献和考核结果等发放40%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澎湃新…

王小波就出家事宜,致信中国佛协会长,被评“实属荒唐”

王小波(1952-1997)、李银河据中贸圣佳2023秋拍(将于12月12日开拍)相关拍品信息显示,著名作家王小波于1984年初春时,致信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朴初,表达了希望出家、遁入空门的想法。该信札起拍价30 000元。这封信写于1984年2月7日,这时的王小波32周岁,他在信中表达了想出家的欲望,“山妻去美留学,分居甚苦。近来忽然大彻大悟,感觉儿女情长,过眼皆空。把一切都撇个干净,遁入空门,岂不痛快”。信中左下角有张范中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人员)的批注,张说,“此信所述意欲出家的原因,实属荒唐,拟不予理睬”。在写下这封信后约六个月后,1984年8月王小波终于成功赴美留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1982年(一说1983年),李银河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主修社会学。两年后(1984年),王小波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赵居士长者:我是人大一分校的青年教师。山妻去美留学,分居甚…

“中国学术界已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一篇局内人的警告

【导读】站在智力探索的高峰,本是学术从业者的荣耀时刻。但不幸的是,如今顶峰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向上攀登愈发艰难。博士生作为庞大的学术后备军,处境十分微妙,他们对顶峰的憧憬最热忱,却也最易被击碎。无论是轰动全国的某高校教师怒袭领导案,还是高校层出不穷的硕博抑郁、自尽事件,学术众生的困窘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则直指一个更深层的困境:在学术考核和非升即走制度的高压下,“搞关系”“攀圈子”“混会议”等人情之风盛行,催生出大量无营养的快文,使学术界被平庸之作淹没。作者指出,现在的学术主流,大都忙于思考如何蹭国家大政策和大政策促成的社会大热点,多数学者打一枪换一阵地,而不是撰写自己真正深度思索过的、意向系统性表达的观点。与之相连的是,发表文章不再是给社会看的,不再是用来呼吁问题号召同行一起关注的,也不是旨在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而是为了给期刊带来更多引证率、转载率…

学生“减负”,怎么老师反而更累了

“看到她留下的遗书,我也忍不住哭了。”入职北京一所中学不到一年的教师陈晓涵说到此处,声音哽咽,“作为同行,除了感同身受,还有一种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割裂感。”此前,河南一23岁女教师手机上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她用一句“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的遗言,让当下国内千万计的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困惑,被摆在聚光灯下。“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被热议,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网络发声,吐槽当下中小学教师承担了太多教学任务外的额外工作,不少教师还为此患上心理或生理的疾病。为什么中小学教师这么累?是什么让他们无暇专注于教书育人?“我们是集万千期待于一身”一直以来,教师都不是“减负”的主角。自从 “双减”“新课改”政策发布以来,教师的身份,一直是政策的推动者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但今年3月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60.3%的受访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工…

教授低龄化是国家学术依附性的表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

✪ 刘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导读】近年来,高等院校非升即走制度、青年教师考核屡屡引发争议,一些人对近代中国的“少年成名”时期颇为怀念。那时20出头便任名校教授、30来岁主掌名校者大有人在,全国出现了一个30来岁少壮派的洋派名教授群。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是近代中国独有的现象,这看上去是教授年龄问题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问题,实质则更为复杂,其背后牵涉中国学术的独立性、自主性问题。作者分析,从清末开始,新式高校勃兴,高端新式学人供不应求,教授缺额严重依赖于留学归国人员,使后者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许多本土学者却被挤压。1922年从北大毕业的陶希圣,因出身本土,只能挣扎于下层知识界;1925年萧一山以北大高材生的身份往教清华,深得梁启超欣赏,然而只能屈居为讲师,张恒寿1932年大学毕业,1952年进入河北师范学院后仍是副教授,当时已年届半百。这无疑使…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