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东燕:在“既要又要还要”的考评体系之下,大学青年教师怎能不焦虑?

劳东燕,清华大学法学教授看到有高校的年轻老师因为非升即走/即降的制度而自杀的消息,挺痛心的。国内高校目前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使得青年学者普遍很焦虑。我一直怀疑,创造性的工作,在一个焦虑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出高质量的成果?对学术创作来说,大学自身把土壤搞丰厚了,有了水草丰美的土壤,自然就能长出茁壮的大树。可能有人会认为大学不应该养懒人,但本来就不能指望每位大学老师都成为出色的学者。更何况,大学主要还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吧,学术上不出成果,不意味教学上不行,更不代表就是懒人。目前的这种考核制度,只会造成大学老师在科研上投入更多,而在教学上投入更少。制度设置上的“既要又要还要”,最后只会导致不仅原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指望在科研与课题申请上投入更多,同时又不影响教学方面的投入,怎么可能呢?很多学生吐槽导师对自己的学业管得太少,包括论文指导方…

北邮通报学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

情况通报4月9日网络出现我校教师郑某师德不当有关举报信息后,学校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面开展调查。现已查实,郑某未能正确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对学生学业疏于指导;未能做到关心爱护学生,要求学生从事与学习、科研无关事宜;未按学校相关规定给学生发放助研津贴。郑某的上述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相关规定,学校决定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给予降低岗位等级行政处分,岗位等级由副教授七级降为讲师十级。后续,学校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按程序进行党纪处分。学校将尊重学生意愿,为郑某指导的所有学生调换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全力保障学生在校的正常学习科研生活。学校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下一步,学校将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师德师风相…

浙江宣传:“非升即走”你怕了吗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某高校于2021年发布的一则规定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校方回应,该规定已于2023年6月作废。此事让人们再一次关注到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又称“青椒”)的生存发展状况。所谓“非升即走”,一般指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时,会被给予一个几年的服务期,其间需要通过聘期考核来“晋级”,如不达标就要离职。除了直接离职之外,还有的是间接转向专职教学岗、行政岗等,视不同学校情况而定。那么,“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为何让“青椒”感到焦虑?图源:视觉中国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源于海外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被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行新进教师“非升即走”制度,并陆续衍生出“非升即转”“短聘”“低聘”等折中式手段。作为一种竞争性的…

陈众议代表:建议减少教育考评为教师减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关注教育减负问题。他认为,考评过于频繁、科目过于琐细,使得高校教师穷于应付、苦不堪言。为此,他建议减少和限制教育考评,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

民进中央:建议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报给予倾斜支持

中青报·中青网讯(记者 王龙龙) “赋予高校学科交叉科研成果校内职称评聘权,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和推免生指标、学位论文评选、学位点申报、重大科研与人才项目及创新平台申报推荐给予倾斜支持等。”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快高校交叉学科建设 培养科创领军人才的提案》。民进中央分析指出,目前,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尚未形成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为牵引的建设意见和协调联动机制,各学科和领域之间交叉的跨度、深度、融合度不够,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模糊、建设方向不明;二是缺乏高效的交叉学科组织设计,现有成果评价体系固化了学科边界、弱化了交叉融合,产学研衔接不畅;三是缺乏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文化环境,一些高校缺乏明晰的学科交叉发展思路,以各学科类别内部交叉为主,缺乏长期扎根研究的定力与准备。对此,民进中央建议,在高校中遴选并支持一批国家…

处长父亲出现在备注栏并非大学招聘公示“忘删了”,但…

要遏制招聘中的人情、权钱交易,恰恰需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文 | 蒲 琳近日,一则高校教师招聘公示引发关注。原来1月18日到1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公示了一份招聘名单,总共招聘了8名教师。而这份公示很快引发了争议,因为在公示信息中,此次招聘给出的4个事业编里有3个疑似“关系户”。这让很多网友不淡定了——毕竟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尤为重要,加之坊间一直有“事业单位招聘存在‘萝卜坑’‘关系户’现象”类似的传闻。网友们提出质疑:“这是备注忘删了,还是要公开制造不公平?”01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发布的这份公示显示,在此番招聘的8名教师中——张博爱奇,男,博士研究生,拟聘为教师岗(事业编),其父亲是该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张寿庭。2024年教师岗招聘初试通过人员公示。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

你用AI写的论文,已经被“盯”上了

◎ 采写丨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吴叶凡 记者 付丽丽“太不像话了!学生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期末论文糊弄我。”近日,上海某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遇到的新难题——一些想偷懒的学生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论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横空出世,似乎为人们写论文提供了新帮手。从提供选题到文稿润色、从统计分析到图表制作……其功能之强大,几乎覆盖了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方方面面。面对ChatGPT等工具的潜在风险,争议随之而来。不少人质疑,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用于辅助学术论文写作。有人认为,它只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工具。有人则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学术诚信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程度如何?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对这一技术进行有效治理?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1AI生成的文本“非常水”有多少人尝试过用人工智能技术写论文?去年《自然》…

“中国学术界已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一篇局内人的警告

【导读】站在智力探索的高峰,本是学术从业者的荣耀时刻。但不幸的是,如今顶峰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向上攀登愈发艰难。博士生作为庞大的学术后备军,处境十分微妙,他们对顶峰的憧憬最热忱,却也最易被击碎。无论是轰动全国的某高校教师怒袭领导案,还是高校层出不穷的硕博抑郁、自尽事件,学术众生的困窘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则直指一个更深层的困境:在学术考核和非升即走制度的高压下,“搞关系”“攀圈子”“混会议”等人情之风盛行,催生出大量无营养的快文,使学术界被平庸之作淹没。作者指出,现在的学术主流,大都忙于思考如何蹭国家大政策和大政策促成的社会大热点,多数学者打一枪换一阵地,而不是撰写自己真正深度思索过的、意向系统性表达的观点。与之相连的是,发表文章不再是给社会看的,不再是用来呼吁问题号召同行一起关注的,也不是旨在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而是为了给期刊带来更多引证率、转载率…

行政岗不能转教师,高校行政化能否“破冰”?

◎受访专家: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马臻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昕红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务农 河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启兵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问题一:行政人员不能转教师,此前已有高校做了“试水”,但今年又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您认为原因何在?在您看来,出台该规定的背景是什么?庞海芍:首先要对行政人员有一个区分。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做几年管理又回去做教师,或者相反。其中,有一些脱离教师岗位过久的行政人员无法再回到教师岗。还有一类是专职的行政人员,如教辅人员等,这些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岗位设定也不同于专职教师。由于教师岗门槛较高,一些博士进入行政岗,最终目的是借此跳到学术岗。我认为,允不允许转岗本身并不重要,也不要拿政策“卡”人,更重要的是其能否达到教师岗要求——无论…

北大学者: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势在必行

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始,刚刚升入大四的本科生即将面临其在本科阶段最大的考验——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针对2022—2023年度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检工作已于今年8月启动。国庆节前夕,有关部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信息平台的使用,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研讨。与硕士以及博士论文抽检工作类似,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工作以“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质量”为出发点。这在发布于2020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中已进行了强调。在抽检比例方面,该文件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根据今年7月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国内本科毕业生数为471.57万人(不包括职业本科、成人本科、网络本科毕业生人数),2%的抽检论文数可能超过9.43万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抽…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