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群与上司争吵?下属犯错未及时处理?男子2次“违纪”被开除

一次团队微信群里公开表态,一份对下属的处理建议……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李先生因此在一个月内被公司给予两次严重书面警告处分,之后被解除劳动合同,李先生为此将公司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公司对李先生所作的二次违纪处理均有所不当,应承担违法解除的后果,支付李先生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5月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获悉,此前,该院对这起劳动合同纠纷案进行了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两次“严重”违纪,被开除上海二中院介绍,2022年5月,李先生入职某广告公司任创意总监,负责创意团队的产出和日常管理工作。2022年11月9日凌晨2点57分,李先生在团队微信群内@所有人并发送信息:“我在这里重申一次我们团队的规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出品负责,上司的想法和建议只是建议,觉得不合理的可以不改,不增加大家的无意义工作量。每个人必须对团队和项目有自己…

读懂女性求职者“已婚填未婚”的无奈

入职信息已婚填“未婚”,公司能解约吗?近日,北京海淀法院披露的一个案例显示,张某在攻读硕士期间即领取了结婚证,后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运营专员工作。在填写入职信息时,张某留意到人事对其婚育情况的关注与盘问,担心填写“已婚”后不能被录用,故填写“未婚”。此后,该公司发现张某已婚的事实,便以隐瞒伪造个人经历为由解除了双方劳动合同。张某通过诉讼程序,要求该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北京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未如实陈述婚育情况等为由予以辞退的,解除行为缺乏法律依据,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此案的重点,不在于张某在简历中有“虚假陈述”行为,而是她已婚或未婚,不应该成为公司聘用人才的要件。这一“虚假陈述”,并不影响公司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法院判决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是,“作为个人隐私的婚姻状况与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

多动症男孩打人被46名家长要求转学,这类孩子上学怎么办?

争议多动症孩子能在普通学校读书吗?武汉某小学一年级某班的46名家长联名向学校提出请愿,要求班里的一名男孩转学。理由是这名7岁的男孩经常打人,还踢过同学的隐私部位,甚至威胁女生“敢告状就要弄死她”,导致很多孩子惧怕上学。打人孩子的妈妈说,此前曾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显示多动症,也没给开诊断证明或是开药。”她认为,孩子的种种表现只是因为他想跟同学玩,但他不能正常地去交流,然后才用手拍一下或打一下同学。对此,有网友认为,这样对其他孩子不公平,伤害了别的孩子,还影响了他们上学;也有人说,小孩需要引导和教育,而不是被逼着转学,每个人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有人说,转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可以让孩子的妈妈全程陪读。像这样并不存在明显智力问题的“特殊儿童”,应不应该在普通小学接受教育?这名男孩想要回到学校上课,其他家长又担心自家孩子被伤害,应该如何保障所有孩子平等的受…

女子入职体检发现怀孕后被拒录用:“职场生育歧视”因何屡禁不止?

日前,一则“女子入职体检发现怀孕后被拒录用”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据了解,严女士收到入职通知后,被要求进行怀孕相关检查,查出怀孕并告知公司后被通知岗位取消,实际公司却仍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多次沟通无果后,严女士以该公司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恶意取消岗位为由起诉该公司,并在法院调解下获得三万余元的赔偿。2019年,九部委联合发文保障女性就业,其中明确提到依法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2022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过程中不得询问女性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等。然而,近年来女性因生育问题遭遇求职歧视的案例时有发生。女性求职时的生育歧视有哪些?生育保险支付产假工资情况下,企业为何还是拒绝育龄女性?法律保护到了执行层面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红星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求职者、企业HR、律师,共同探讨“职场生育歧视”…

浙江宣传:该怎么看年轻人“整顿职场”

在各大App平台,关于职场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有人晒工资条,有人吐槽老板同事,有人提供“职场生存指南”,“社畜”们忙着代入各种花式情境,乐此不疲。在众多细分话题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一批年轻人“整顿职场”的“爽文”,比如“下班后坚决不接与工作相关的电话”“辞职理由:不想说原因,说了也是瞎编的”,等等。不少网友表示,“读完感到十分舒适”。为何“整顿职场”的话题在当下如此流行?相关讨论揭示了当下职场环境的哪些侧面,又启示我们要构建怎样的劳资关系?社交平台上关于年轻人“整顿职场”的相关笔记一想弄明白“整顿职场”的话题为何被职场人津津乐道,首先要理清楚年轻人“整顿职场”整顿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样一种表达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怎样的诉求。“职场不是‘法外之地’”。“五险一金”买不齐,劳动合同晚点签,“白嫖”加班不给钱,甚至输出可怕的职场PUA……一些用人单位涉嫌违反劳…

“离线休息权入法”提案已立案!政协委员最新回应

今年全国两会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提交了一份《关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引发关注。据最新消息,目前该提案已立案,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就该提案与吕国泉进行沟通并给予答复。吕国泉表示,两高相关人员列席小组讨论时,他也提出来希望把“离线休息权入法”做重要讨论,建议会同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进行调研。他同时认为,在线“被工作”了,就应该给你适当的补助。另外,以透支身体健康的方式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对企业和劳动者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有网友提出,“离线休息权”入法,解决实操性很重要。就此,吕国泉表示,需要工会组织等从维护职工权益角度去介入,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既有组织的优势、法规的优势,这样也可以避免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他称,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但可能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据此前报道,在相关提案中,吕国泉建议:“国家层面应确立保护离线休息…

风声|人大代表建议消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仅仅是用人单位有问题?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迅速成为热议话题而登上热搜。潘复生认为,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但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各个高校存在类型、特色方面的差异,但不应成为深造录取和求职就业的门槛,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标尺。在去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前不久还有新闻报道,诸多2024届应届毕业生称,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那么,“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如何破解这一社会问题呢?“唯学历论”是一种粗陋的人才选拔方…

中青报调查:56.2%受访者呼吁遏制超长、隐形加班

今年全国两会,“带薪休假”“离线休息权”等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2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6.2%受访者呼吁遏制超长加班、隐形加班,51.0%的受访者期待保障实习期劳动权益。90后宋川在南京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要加班到凌晨。他说,遇到时间很赶的项目,群里的消息到很晚才能停,有时候即使下班了,还得回复工作群里的消息,“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模糊了,经常感到很疲惫。”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带来一份《关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建议将离线休息权入法,减少劳动者出现“休而不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司法实践来看,加班的认定条件包括…

浙江宣传:莫以“第一学历”论英雄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一则关于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受到舆论关注,引发广大网友对“建议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的热烈讨论。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话题,很多网友有切身之感,不少人曾因为“第一学历”而受到偏见甚至歧视,以至于有人发出“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的自嘲。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第一学历”?如何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去看“第一学历”?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一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平时说的“学历”一般指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关于“第一学历”,教育部曾“否认三连”,明确表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第一学历”大有市场。大家对这个“伪概念”往往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解:指的是一个人在普通全日制教育中获得的…

张齐代表建议:推行父亲育儿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张齐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的建议,包括推动建立父亲育儿假制度、建立分级共担育儿假成本机制、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等。张齐说,我国已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2.8亿,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六连降,0-14岁人口的比例为17.95%。同时,女性就业和生育间的矛盾加强。2020年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建设,18~64岁就业者中女性占43.5%,但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18.2%因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事业发展,部分职业女性“不想生”或“不敢生”。张齐建议推动建立父亲育儿假制度,“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未成年人的父亲与母亲均应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同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指出,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


扫描关注微信号有更多的信息,点击可缩放大小